2018年5月25日,教师发展中心青年教师发展论坛第十三期在我校学院路校区成功举办。本期论坛由我校证据科学研究院吴洪淇副教授主讲,主题为“刑事证据制度改革的中国道路”。北京大学法学院侯猛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郭烁副教授、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董坤副研究员以及我校法学院陈征教授、证据科学研究院曹晶老师担任与谈人,论坛由我校法学院王蔚副教授主持。
主讲环节,吴洪淇副教授以近几年引起关注的重大刑事案件为切入点,回顾了我国自1996年至2017年刑事证据规范发展的历程,认为其可以区分为自发生长、艰难酝酿和快速回应三个阶段。他认为之所以呈现如此轨迹,主要源于四点原因:一是司法需求是刑事证据制度改革的原动力,二是刑事错案的频繁出现是刑事证据立法的催化剂,三是网络时代媒体的聚焦效应为刑事证据立法获得了话语的正当性,四是司法改革和政法权力格局变革为刑事证据制度改革提供了组织条件。接下来,吴洪淇副教授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刑事证据规范发展呈现的基本特征,最后对我国刑事证据制度改革的路径进行了简单的评析。他认为这种改革路径具有针对性强、阻力小、易于借势推动等优点,但目前我国的证据制度改革还存在着穷于应对、缺乏通盘考虑、与相应配套司法诉讼制度有待进一步协调等缺陷,需要在未来的刑事证据制度改革中加以改进。
与谈环节,侯猛副教授针对报告的方法和思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法社会学通过描述经验进而概念化,这一过程之中面临较多的困难。陈征教授分析了刑事证据的获取和运用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宪法学问题,强调了加强宪法与部门法“对话”的重要意义。曹晶老师介绍了美国刑事证据规范的形成过程,对比中国当前研究的重点,认为中国刑事证据制度的发展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郭烁副教授通过详尽地介绍我国刑事证据立法几次重大突破对报告的内容作了补充。董坤副研究员针对错案是刑事证据立法的催化剂这一点结合具体案例从侦查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诠释。
在场的同学也针对报告的主题进行了提问,吴洪淇副教授进行了简要回应。最后,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